反转了?日本投降不是因为美国原子弹?
一度大家都以为,二战日本投降就是因为美国扔了两颗原子弹,可后来却有日本专家跳出来说,事情根本没那么简单。
他们认为,真正把日本逼到绝境的,是苏联突然发出的那份宣战公告。这是怎么回事?
1945年的那个8月,对于日本来说,简直是晴天霹雳,接二连三的坏消息一个一个来。
先是8月6日,美国人在广岛扔下了那颗要命的原子弹,紧接着8月9日,长崎又挨了第二颗。
而苏联又对外宣布,它要对日宣战了,然后百万大军立马在远东地区开始了猛烈攻势。
展开剩余85%这些大事碰巧发生在同一时间段,让很多人好奇,日本最终被迫投降,到底是谁的功劳最大?
仔细想想,日本当时对苏联其实还有点小算盘,他们和苏联在1941年签了《苏日中立条约》,互相说好不打架,保持中立。
所以日本高层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,还抱着一丝幻想,希望苏联能出面当个调停人,帮他们在战后争取点体面,最好能保住天皇制度,再捞点好处。
但是没想到8月8日那天发生的一切,一下子把日本在东北亚的战略利益彻底打得粉碎。
这下他们所有关于调停的美梦,简直碎了一地,再也没有任何退路了。
原子弹固然威力惊人,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心理冲击,但日本军方高层在原子弹袭击后,有些人嘴上还硬着,嚷嚷着要宁要玉碎不要瓦全,全民皆兵死扛到底。
这说明仅仅是原子弹本身的破坏力,还没有完全摧毁他们的抵抗意志,可苏联一宣战,日本这边就慌了。
他们再也无法通过外交手段来维持战后地位,也无法指望苏联当和事佬了,这份战略上的绝望感,可以说比原子弹的直接打击更致命。
当时日本国内分为两派,一派是和平派,主张尽快投降止损,另一派是军方强硬派,想继续打下去。
苏联的参战公告,更是给和平派加了重要砝码,最终促使天皇做出了投降的决定。
所以说一个大国,如果它就近在眼前,那种地缘上的震慑力,有时候比远隔千山万水扔过来的炸弹更管用。
想想1945年那会儿,苏联作为当时超级厉害的陆上强国,它一宣战,就意味着百万大军可能直接踏上日本本土。
这跟太平洋上美国飞机过来轰炸,或者海军封锁港口,那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。
炸弹再厉害,也只是破坏建筑,杀伤人员。
但一支庞大的地面部队打过来,那就不是简单的损耗了,那是能推翻政权,占领国土,甚至彻底改写一个国家命运的。
这种威胁是实实在在,关乎存亡的,这才是真正让日本高层感到绝望的。
再把时间快进到今天,看看日本在一些特别敏感的地区问题上,比如台海议题,他们的表现就很有意思了。
虽然日本是美国的铁杆盟友,也常常表示要支持美国。
可一旦真要让他们赤膊上阵,直接卷入冲突,就会发现他们总是小心翼翼,甚至有点犹豫不决。
很大一部分原因,可能就是当年那段历史留下的深深烙印。
今天的中国不是当年的苏联,但它在全球和地区的影响力,军事实力都在飞速增长。
中国就在日本的隔壁,中间就隔着一片海,这种地理上的近邻关系,意味着中国的舰艇、飞机、导弹可以非常迅速地抵达日本周边。
一旦发生冲突,日本可能第一时间就会面临立体式的打击,那种家门口的威胁,跟远在万里之外的军事行动完全不是一个概念。
此外中国的军事力量今非昔比,海军、空军和火箭军的发展速度惊人,拥有了日益强大的区域拒止能力和远洋投送能力。
这让日本不得不掂量,就算有美国撑腰,真打起来,自己付出的代价会是多大。
更重要的是中国和日本的经济关系已经剪不断理还乱了,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,两国经济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互相依赖。
如果日本真的深度介入冲突,那不仅是军事上的风险,更是巨大的经济风险。供应链断裂,贸易中断,投资受损,这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承受不了。
所以日本在做战略选择的时候,就得非常仔细地盘算。
是彻底站队美国,冒着和最大邻居,最大贸易伙伴直接冲突的风险?还是在盟友承诺和自身利益之间找个点,确保自己的国家安全和经济稳定不受冲击?这都要好好考虑。
当然我们不能简化历史,把日本投降的原因都归结到某一点上,要知道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战,持续消耗着日本的国力和资源。
这都实实在在地削弱了日本继续支撑全面战争的能力,为日本最后的崩溃埋下伏笔。
可以说中国战场把日本拖得筋疲力尽,虽然不是直接投降的诱因,但绝对是让它们濒临崩溃的大背景。
同时盟国也对日本施加了巨大的压力。
美国的海空军力也在持续不断地对日本进行常规轰炸和海上封锁,让日本物资极度匮乏,民众士气低落。
此时再回头看那两颗原子弹,它们当然是可怕的武器,也确实加速了战争的结束进程,甚至可能给日本军方一个体面的借口来接受投降。
但从另一个角度看,苏联的参战,才是真正切断了日本那最后一丝幻想,让日本无路可走的关键一步。
后来冷战时期,美国和苏联为了各自的利益,对二战结束的历史叙事也各有侧重,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家对这段历史的理解。
但如今我们跳出那些历史的框架,才能更清晰地看到,日本的投降,绝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能够解释得了的。
发布于:河南省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哪个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