剃刀嗡嗡响,碎发掉在冰冷的洗手盆里。看着镜子里那个顶着光溜溜脑袋的自己,心里头只有一个念头:算了,重头再来吧,再去找新的聊天搭子。为啥?还不是因为“被拉黑”这破事儿,一次次的,都快把人整抑郁了。屏幕这头,热情似火地发出去一大堆,要么石沉大海,要么干脆来个大红感叹号——“消息已发出,但被对方拒收了”。那滋味,就跟大冬天里喝冰啤酒,透心凉,心也跟着拔凉。
这事儿真不是我一个人矫情。你去瞅瞅那些社交平台的论坛、广场,关于“莫名被拉黑”的吐槽简直一抓一大把,都成了当代网络社交的“显眼包”了。“昨天还好好的,今天就找不着人了,咋回事?” ;“聊到半截,刚有点熟,直接消失,连个掰扯的机会都不给?”。这种体验,跟开盲盒似的,只不过里头装的不是惊喜,而是实打实的闷棍。有句老话,“伸手不打笑脸人”,网上这直接“拉黑伺候”的利落劲儿,真让不少老铁心里犯嘀咕:我说错了啥?我做错了啥?怎么连句话都问不着?这网络友情跟个玻璃做的似的,一碰就碎?
有人说这有啥?网络这么大,找新的呗。我跟你说,还真不是这么轻飘飘的事儿。那个小红点消失的瞬间,尤其是被在意的人拉黑,带来的挫败感一点不比现实中绝交来得轻松。有心理学家就提过,虚拟世界的被拒绝,有时候引发的心理震荡反而更“后劲足”——你连对方一点情绪变化都捕捉不到,只能对着冰冷的屏幕瞎猜。这种憋屈,找不到情绪的出口,积累多了,是真难受。想想也是,谁不想在茫茫网海里找个说得上话的人?这拉黑键轻轻一点,连带着那份期待也给掐灭了。
那么,为啥拉黑变得这么“家常便饭”了呢?网络发达了,人的耐心反而没了,时间越来越金贵,情绪上头那一刻,“拉黑”成了最快最省力的自我保护。反正网上人那么多,今天这个不行,明天可能就有新的,投入产出比似乎更“划算”。有位研究社交媒体的学者也私下聊过,现代人,尤其是年轻人,在虚拟空间里,对冲突的忍耐度、沟通的意愿都在降低,“删”或“拉黑”成了解决不适的快捷键。说到底,网络降低了沟通的成本,却也消解了某种必要的“社交韧性”。更扎心的是,如今海量信息和社交工具唾手可得,大家无形中就觉得:朋友不值钱了呗。那种“天涯若比邻”的珍贵感淡了,反正这边聊死,那边还有备选,不行就再换个搭子。这不就是网络社交的“快餐化”?投入浅,抽身快,感情和精力都舍不得沉下去。
有人说,这是技术进步带来的社交自由啊,不爽我就换频道,多爽。是,自由是自由了,但这自由带来的副作用咱也得摸摸良心想想。这种“轻言绝交”的趋势,像一块看不见的冰,正悄悄冻住咱们心底那份对人基本的共情和尊重。当“拉黑”成了下意识的情绪反应,不思考、不解释、不尝试沟通解决,咱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连接和理解,会不会也跟着被一点点“拉黑”掉?那这网越织越大,可人怎么感觉越来越孤独了呢?反正我是不信纯粹靠“换人”就能解决所有问题。这模式玩久了,容易恶性循环,走到哪儿都带着刺,觉着谁都靠不住,谁都可能随时把你关进小黑屋。有朋友讲过自己的经历,因为怕被拉黑,都不敢深聊了,发消息前要反复修改润色,生怕踩雷,那叫一个累。真正的沟通自由,不该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吧?
看着镜子里自己的光头,其实也明白,刮了头发不等于问题就解决了。关键还是咱自己,得琢磨点实在的。在网络上,多点“钝感力”,别太“玻璃心”,人家一不回消息就往坏处想。咱也学着表达清楚自己,“哎你刚为啥不回我了?”“我说错啥了你指正呗?”,简单两句话,误会可能就解开了。就算真被拉黑,那又咋样?拍拍土,“哥们儿不差你这一个”,该干嘛干嘛去。
不过,我觉得更重要的还是互相之间都悠着点儿。拉黑那个选项啊,也别总放在“核按钮”的位置上。有些小摩擦、小不适,多点耐心沟通看看?实在聊不到一块儿,想撤了,能留句“抱歉,频道不太对,我先撤了”,哪怕像“江湖再见”呢,也总比干巴巴的红点强。这不光是给别人留点面子,更是对自己在网络空间的姿态留点温度,也算维护了网络社交生态一点小小的体面。老话说,“人活脸,树活皮”,虚拟世界里的“脸面”,也靠咱自己维护。
网络社交要往前走,不能光靠技术搭桥,还得靠人心暖着。别让“拉黑”成了最冰冷的日常,也别让人在网络洪流中只能靠“光头”来刷新自己。放下手机喝口水的时候想想,咱们能不能让下次相遇,多一点明白,少一点错愕?网络文明这事儿,说到底,需要每一个小小节点的光芒。你说是不是?
#热点观察家#
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哪个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