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久很久以前,苍天破碎不堪,大地歪斜倾斜,野火无情地四处蔓延,洪水肆虐泛滥,猛兽在地面狂暴横行,恶禽在天空盘旋捕食。天地间为数不多的生命几乎时时刻刻处于生死存亡的危险边缘,整个世界混乱不堪,充满了灾难和恐惧。
就在此时,一位伟大的女神降临人间。她用五彩斑斓的石头巧妙地修补破碎的苍天,斩断巨龟的四只脚作为撑起宇宙四极的支柱,又斩杀凶猛的猛兽,遏止汹涌的洪水。天地因她的努力重新变得明朗和秩序井然。女神心满意足地在天地间漫步,渴望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壮举和喜悦,可是眼前除了呼啸的风和坚硬的顽石外,什么也没有。她不禁发出一声悠长而深沉的叹息,叹息在空旷的宇宙中回荡,反复回响,令她的孤寂更加深沉。
女神走到河边,水面映出了她孤独的身影,内心微微一动。她随手挖起河岸边的湿润软泥,灵巧地用双手捏出了一个小小的人形。她将这个小泥人轻轻放在地上,奇迹般地,小泥人迎风生长,迅速繁衍,满地奔跑。女神大喜,便不断重复着捏造泥人的过程,子民们日益增多,生机勃勃。
展开剩余79%随后,她教导子民男女结合,繁衍生息。女神怜惜子民劳作艰辛,还教他们酿造美酒以养生护体,吹奏乐器以陶冶情操、娱乐身心。可以说,这位伟大的女神不仅修补了天地,创造了万物,还赐予了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智慧,她就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——女娲。
在整个华夏大地上,不论南北东西,人们无不尊女娲为民族的始祖。这一共识自古至今,在官方与民间之间都无人质疑。全国各地发现的关于女娲题材的建筑、壁画以及广泛流传的女娲神话故事,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。几千年来,无论社会如何变迁,朝代如何更替,女娲庙宇始终屹立不倒,香火不断,表达着人们对始祖女娲的崇敬与感恩。
据传,女娲女神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十八日。每年三月初一起,无数信众从四面八方汇聚于各地女娲庙,举行盛大而庄重的纪念仪式。这些活动有的是民间自发组织的,也有官方定期举办的。历史典籍记载,官方主持的女娲祭典始于清朝顺治年间,并延续至雍正时期,朝廷会派遣专员前往女娲庙敬献祭品并发表祭祀致辞。清朝作为满族统治中原的朝代,采取此举主要是顺应汉族民众的传统信仰,以稳固政权,赢得民心。
关于女娲故事的传播路径,学术界历来存在不同观点:女娲传说究竟是自北方向南方流传,还是从南方向北传播?女娲的故乡到底在哪里?多省份均声称发现了女娲起源的证据,但都未被学界正式认可。直到2006年5月20日,河北省涉县的女娲祭典正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(编号Ⅹ-38),从而确立了涉县女娲宫作为官方女娲祭祀的举办地。
位于河北涉县中皇山的女娲宫,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北齐时期。历经千年,因对女娲始祖的崇敬,历代官员与地方乡绅不断修缮维护,使其保存至今。如今的女娲宫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,规模宏大,居国内同类建筑之首。
2003年9月,河北涉县公开举办女娲祭典。祭典在露天广场隆重举行,来自河南、山东、山西等地的民众踊跃参与,更有广东、福建乃至海外华人千里迢迢前来寻根祭拜。仪式依照古籍记载的最高规格布置,陈列着礼器、三牲祭品和象征五谷丰登的新鲜果蔬。随着古乐奏响,礼炮鸣起,钟鼓齐鸣,官员发表开场白并宣读祭文。来自四方的宾客齐聚涉县女娲广场,现场氛围庄严肃穆,令人心生敬畏。
官方集体祭祀结束后,民间的祭拜活动仍会持续数日,规模更为庞大。在现代“文化搭台,经济唱戏”的背景下,人们观看歌舞表演,逛文化大集,品尝各地特色美食,现场人声鼎沸,热闹非凡。三月间,女娲庙成为人潮涌动的中心,日夜香火不断。信众纷纷烧香拜祭,感谢女娲的伟大功绩,祈求来年风调雨顺、福寿安康。
不同年龄、不同身份的人前来祈福,诉说着各自的愿望:有人祈求健康长寿、出行平安;有人祈求事业有成、一帆风顺;还有夫妇祈求家庭和睦、儿孙贤良。如果心愿达成,信众便会带着香纸和祭品重返庙宇,表达还愿之意。
除了女娲庙的祭祀仪式,涉县民间还有诸多传统纪念活动。比如,正月二十三当天,当地家庭主妇会烙制大饼,象征女娲补天,抛向天空代表修补苍天,撒向大地象征补天立地。此外,她们还会食用一种名为“补天泥”的传统食品,以示纪念。新生儿的家长则会郑重带孩子到女娲宫佩戴金锁,待孩子虚岁十三时,再到庙中开锁,寓意保护和平安。
网络上有许多热心网友讨论盘古和女娲谁更伟大,谁更值得敬仰。从理论角度看,盘古开天辟地应享有更崇高的地位,但实际上,无论在民间还是官方传统中,女娲更受重视和尊崇。先秦诸多典籍多有女娲的记载,而盘古出现于书籍的时间较晚,这与古代母系氏族社会对女性的崇拜有关。
此外,民间传说中,许多日常生活的发明创造均归功于女娲大神。女娲不仅是典籍中的神祇,更深深扎根于数千年老百姓的心中,成为文化的象征与精神寄托。
作者:柳岸花茗
编辑:楚楚
参考资料:
百度百科·女娲祭典
百度百科·女娲
百度百科·女娲宫
浩然文史:《九月河北涉县女娲祭:女娲籍贯到底是哪?为何会在河北举行大祭?》
发布于:天津市十大炒股杠杆平台哪个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